笔记

『1840年以来的中国』读书笔记 其一

2001 2022-03-24 11:14:56

其实是疫情前的记录,之前记于手机记事本。正值疫情被困之际,便将其录入至此。

前话加引言总共79页,用了一个礼拜。内容倒不算多,只是之中的内容(甚至于某个词字)引发了颇多思考, 思维四处扩散,因此多有停顿,偶有所感,或有记之。

 

语境

在此之前,并没有通过这样系统性的文字描述去理解过"语境"这一概念。只是在这样那样的情景下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个词(包括英文下的Context),初时或不以为意,一则随着在不同情景下看到这个词的次数多了,二则渐渐地看的书多了,开始逐渐留意和思索这个词,突然有一刻有了那么一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一种话语体系、思维模式或宣传口径之下形成的既定观念,所塑造出来的"境",对我们理解世间万物的帮助和束缚。相对于"现时"而言,有来自过去知解的历史性延伸对当下的映射,又有"现实"环境下对事/物的"解"。
有了一种语境,便可能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一个词句,一个章节所试图表达的意图。当然,亦不排除误解的可能,另外也不可避免地有人会通过已塑造的语境强化某种观念。
所以,我所理解的理性的方式是,在借助语境的同时,又要试图追本溯源理解这种语境的形成过程,力图去解构语境的"前语境"。当然这种不断向上溯源可能因无法穷举或者因为某种未知而导致无所适从,所以具体的实施其实还是见仁见智。
=====
在此之前,对于"语境"理解的不太全面的概述。 终究是"失语"而无法以更全面、更准确的方式加以表达,只能略做这样的尝试。私以为与作者于此处的解读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不过,文中用"前见"、"前解"及"视域融合"这样的的概念似乎更好地加以概括。

 

民贵君轻

与古希腊先哲们致力于将"智慧"推之于普罗大众不同,中国的先贤们似乎更推崇借助于"君王"们的权力之手实现其政治理念。孟子亦不例外。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很早就有了"民主"的雏形。"民贵君轻"的理念本身与君王们的利益诉求上的分歧大小,暂且不谈。不得不说,假使真有那么一位贤君存在,愿意自轻以贵民, 实现的效率确实会高出许多。但是,这样的实现路径与理念上的根本矛盾似乎也注定困难重重。
既选择了倚重于君王来推行,君便成了"主",同时自然而然地"贵"了。作为"主推手",非"主"无以号令百官 ,不"贵"不足以服膺众人。而民本应是观念的主体,却成了被动的接收者,也因此无内生"自主"之训练。
推行的过程不但依赖着君王的权威也在强化着权威。这样的推行方式所产生的路径依赖,注定难解。也因之,孟子的思想在后来反而异化成了皇权统治的维护者。

另外,君是实实在在唯一实体,民是千千万万目标不一的主体。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将民之"主"组织和综合,民之主便无主,便又沦为以君为主。如此之下,民便容易如今日般沦为虚无的概念。